独生女 曾嫌父母没出息放火烧屋
阿英夫妇都是受过大学教育的高材生,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为何对孩子的教育头疼呢?新快报记者了解到,晓蔚是一个漂亮的花季少女,学校给她的评价是:个性要强。她的成绩还不错。
阿英供称,其是某物业公司员工,丈夫钟先生也只是某国企干部,夫妇俩的收入并不高。阿英在庭上表示,晓蔚是她与丈夫唯一的孩子,两人对她一直很疼爱,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。“她常常说我们没什么本事,满足不了她。”晓蔚上初一以来,因处于叛逆期越发骄纵,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之余还常提各种要求,满足不了便威胁、辱骂父母,“关系越来越差”。
阿英说起,去年11月,女儿让她买烧烤炉,但她赶着送亲戚到客运站,没来得及买,回家后女儿大发雷霆将父母的卧房给烧了。今年还有一次,晓蔚给在外的阿英打电话,让她回家做饭,由于晚了还没做好,家里的电饭锅又被砸烂……“她已经烧过几次房子,甚至不让我俩上厕所,每上一次要给她500元……”阿英再次失声痛哭。
宠惯
从上初中开始,阿英夫妇每月要给女儿1700元的零用钱,但女儿经常刚过20多天就回来拿钱。由于晓蔚身上有很多钱,经常被人拿去或盗走,每次回家后还要找父母赔偿损失。于是,阿英为女儿办了张银行卡,每月按女儿规定的时间打钱进去。
至于晓蔚的钱花到哪去,阿英并不清楚。阿英说,女儿在网上买了很多补品,都直接寄到她的单位,以至于后来单位一有快递都直接找她签收了。
“她在家里谁都不怕!”阿英称,小学时曾打过女儿,后来就越来越少,这次是女儿读初中以来第一次出手教训,没想到……“我真希望自己去死!”阿英几近失声。
丈夫求情:妻子贤良,我不会起诉她
昨日庭上,公诉人还当庭宣读了阿英丈夫钟先生的证言,其称女儿性情暴烈目无尊长,平时蛮不讲理,经常要钱,父母不给就威胁和咬人,经常辱骂殴打父母,主动挑衅惹事,前几天还拿菜刀威胁夫妻俩。
其后,钟先生还当庭提交了求情信,其称认为此事责任主要在于女儿。钟先生称,阿英是位贤妻良母,爱丈夫、爱孩子甚于爱自己,夫妻俩采取温和讲理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女儿,想了许多办法,但并不奏效。
钟先生说,生活中阿英孝敬父母,对兄弟姐妹、亲友及同事都非常友好。悲剧发生后,他虽然痛惜女儿,但不会因此起诉妻子。而事发后,妻子痛不欲生,曾想过跳楼自杀,在看守所里也感觉生不如死。阿英曾辞去工作,生下小孩并专心照顾,充当全职主妇,直到晓蔚上二年级,才重新去工作。“我相信,对于悉心培养了16年的女儿,妻子绝不会有意伤害。”
女儿死了,妻子又被抓,同时失去了两至亲,钟先生直言心情沉重。他希望法官能给夫妇俩重新开始的机会,能对阿英从轻甚至免除处罚。
辩护人建议量刑3-10年:过失杀人望从轻减免
在庭审辩论阶段,公诉人称阿英故意伤害他人并致死,其行为本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、无期徒刑或死刑,但鉴于其有自首情节,可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,遂建议在3-10年期间对其量刑。
对此,辩护人认为该案事发有因,女儿不顾父母有限的收入,经常提出不当要求,辱骂打骂父母等引发矛盾,其长期激怒父母,故意挑起事端,系家庭纠纷。而阿英用脚绊倒女儿等一系列行为,是对先动手打骂的女儿之防卫。
最后,其提出阿英至爱女儿,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女儿受伤,对女儿在青春叛逆期的殴打责骂从未还手或伤害,足以可见其并无伤害故意。
就此,辩护人认为阿英是疏忽大意而过失致人死亡,且被害的女儿有重大过错,遂建议合议庭采纳其丈夫的求情,对其从轻、减轻或免除处罚。
庭审直击
夫妻庭上同抹泪,阿英——“给我死刑都没意见”
昨日,身形佝偻的阿英戴着头套被法警押送入庭,头套方除,阿英便开始抹眼泪,旁听席上的丈夫和亲友也不禁小声抽泣。法官提示阿英,家属来旁听,“是否要打个招呼?”阿英摇了摇头。
庭审中,阿英几乎全程抹泪,在接受讯问,回忆起与女儿相处的时光,虽然频频被辱骂、使唤,但阿英还是很痛心说着说着便痛哭失声,法官多次让其停下平复情绪,更嘱法警为她送上饮水。即便是公诉人举证或辩论,阿英也是默默垂泪,时而侧头倾听,时而轻轻摇头。在辩论阶段,面对法官对其量刑的询问,阿英双手捂脸抬头说:“我没意见,给我死刑都没意见……”
最后陈述阶段,阿英深深呼吸:“我对不起家人,女儿一直是我的希望……”这句话还没说完,又陷入痛哭的抽泣中,而旁听席上,阿英的丈夫钟先生早已泪流满面。
教育专家
家长要向孩子说不
面对疼爱自己的父母,为何晓蔚还会指责连连,欲求不满?这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广州市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青少年教育首席心理专家何维认为,家长要懂得向孩子说不,合理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,让孩子明白,不是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。
何维提出,阿英夫妇对孩子的教养比较温和简单,要什么给什么,给不了孩子就哭闹,往往还能得到满足。久而久之,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断强化,相反耐受力就会变弱,变得暴躁。长此以往,孩子会觉得家长满足其要求是天经地义的,要求也会越来越高,自然引发冲突。
何维建议,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“延迟满足”训练。“对孩子的要求并不是什么都满足,达不到或不需要的明确说不,有条件的也不要即时满足,让孩子体会获得满足必须期待和付出努力,这样的满足更持久也更会心存感恩。”
(1) (2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