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回京了。想起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称,到北京打出租车,为了避免看司机脸色,上车后第一件事是先塞给司机一包高档香烟,不知这次莫言是否如此准备过?
在瑞典文学院宣布他们的决定之后,中国有了两个莫言,一个是作家莫言,一个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。这么说是有根据的,因为这次在京专为他举办的座谈会上,他称自己在经历过这场洗礼之后,“看到这个人不是自己,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”,自己“反而变成了一个旁观者。”
荣誉间接引发灵感
对于获奖者莫言,外界已经给予了纷杂的解读。莫言老家的官员在劝说莫言父亲修缮莫言旧居时说,“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,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”,听着虽有些别扭,但仔细琢磨起来不无道理。获奖后的莫言客观上的确已不简单只是一个父亲的儿子,一个可以静守一片书斋的写作者,他开始被异化为一个符号。
值得庆幸的是,外界的环境在变,而莫言没有变。作为一个旁观者,当他看到自己眼下正在经历的这一切,如同看一个在舞台中央的陌生人,他同样也在用审视的眼光打量他、揣摩他。说
不定,这一切今后也会出现在他新的作品中,为他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带来新的灵感。
重新认识新的自己
在面对媒体与公众的时候,莫言表现出惊人的真实和坦诚。他说:“在全世界有许多杰出的作家,都有资格获得这个奖项。但是这个奖今年授予了我,这是我的内心深处,深感惶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。”获奖如同一面镜子,“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、看到了世态,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自己”。突如其来的荣誉没有让莫言有任何失态,面对嘈杂的舆论,他选择了遵从内心,他让人们发现了一位写作之外的莫言,一个最大程度维护写作者尊严、不为外界误解而为自己辩护的莫言。
我深信旁观者莫言在平静看待自己获奖的同时,也会对被大众瞩目的那个莫言产生新的认识,他也会以批判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过去的自己。他的惶恐情绪,也不仅限于诺奖没有给别的作家而给了他。现在的莫言有理由不全部说出自己的惶恐,他和大众一样,需要等待这一轮热闹过去,让奖项归于奖项,让文学归于文学,那时他或能更好地表达自己。http://www.dycy001.com/